曾颖|テンテン社長
@tenten19901107
币圈OG|Weibo250万粉丝|Forbes U 30 2019 |潜水|射击|padel|网球| 开船|赛车|摩托|滑雪 币安返佣链接: 币安返佣码:XAZUVML1
Joined January 1970
468 Following    46K Followers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在卖淫? 年轻女孩在恋爱中,很容易被对方的“付出”感动,也容易被条件优渥的男性吸引。 男生买单、接送、体贴、送礼,这些行为在情感上显得“真诚”,但在经济学意义上,成本极低。 在一线城市生活,不购物、不奢侈,一天的花费不过一千出头。 即便天天约会,男方的付出也就相当于每月一万五的供养成本。 可与此同时,女孩往往为这段关系,付出全部的时间、注意力、情绪劳动和自我牺牲。女孩上哪,找不到一个月一万多的,比伺候男性更轻松的工作? 换言之,她以“无偿的情绪劳动”,换取了“低成本的物质回报”。 在经济层面,这是极不对等的交易。 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曾提出“情绪劳动”一词,用来描述那些需要付出心理能量、维系关系的无形劳动。 恋爱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这一份隐形的工作:她必须理解、安抚、取悦、支持、体贴。 但这些努力,并不产生稳定的经济回报。 相反,她们还可能因此被剥夺了工作机会、社交空间与自我成长的可能。 在这样的结构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 与其被动地被“白嫖”,不如主动将情绪价值与身体资本显性化。 由此,产生了卖淫经济学,情感劳动也可以被量化和标价。 经济学意义上的“性工作”,并不仅仅是肉体交易。 它本质上是“情绪劳动的显性化”,是一种把原本隐形的付出变成明码标价的方式。 从宏观层面看,“性产业”确实与多种社会变量密切相关: 它创造就业、带动周边经济、维持治安稳定(减少隐性犯罪),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 因此,从制度视角,它是一种被边缘化但无法消除的经济现象。 从微观层面看,许多女性选择以“伴游”“Sugar dating”等形式参与情感经济,其逻辑并不复杂:如果社会早已默认“男性资源换女性青春”, 那为什么不让这场交易更清晰、更公平? 这并不是在鼓励“卖淫”,而是在揭示一种社会结构性的失衡: 当女性在主流职场中仍面临“隐形玻璃天花板”,当恋爱婚姻中的无偿劳动被合理化、浪漫化: “用身体换资源”,便成了市场逻辑下的一种“极端理性”选择。 她们并非堕落,而是觉醒。 她们明白,在这个讲求效率与回报的时代, 被动付出,是最昂贵的浪漫; 主动标价,反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救。 女性的“价值”,谁来定义? 社会的两极反应往往暴露出深层的虚伪: 当女性为爱情付出时,人们称她“痴情”; 当她为自己定价时,人们又骂她“堕落”。 当性资源的获取成本变低,已经很少男生,能平等地去对待女性在恋爱当中的付出。 但本质上,两者都是女性在用自己的资源,去换取她所认为值得的回报。 区别只在于,前者是隐形的、被浪漫包裹的交易, 后者是透明的、被标价的现实。 而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从不质疑男性的“付费获取”, 却总是羞辱女性的“定价出售”? 我想,我不会反对任何一个女性用自己的身体换钱。 比起她哭泣着为了爱情,付出全部却身心受创,一无所有,被人白嫖。 我更愿意看到女性,利用自身优势,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66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没有弹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