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ets in Worldwide
杭州アジア競技大会の競技場で、張雨菲と池江は涙を浮かべて抱き合い、スポーツに政治はない #China# #japan#
1
现货以太坊 ETF 获批几率提升至 75% 背后,大选年加密货币成政治筹码 有多少人被ETH涨醒? 彭博社的 ETF 分析师 Eric Balchunas 突然出人意料地将现货 ETH ETF 批准的几率从 25% 提高到 75%,他表示,今天下午听到一些传闻称,SEC 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做180 度大转弯(这个问题越来越政治化),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拼命准备。 随后,Coindesk发布文章称,三名知情人士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ETF交易所加快更新 19b-4 申请,这表明其可能会在关键截止日期之前(5 月 23 日/24 日)批准这些19b-4 申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ETF 将获得批准,发行人还需要其 S-1 申请获得批准,然后产品才能开始交易。 据悉,19b-4 申请是指根据《证券交易法》第19(b)条和第4条提交的申请。这种申请通常由证券交易所或其他自律组织(SRO)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以获得批准其规则的变更。这些变更可能涉及交易所的运营规则、上市标准、费用结构等。SEC会对这些申请进行审查,以确保它们符合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要求。 19b-4 是申请以太坊现货ETF通过的前哨战。 为什么SEC突然180度大转向? 或许如同分析师 Eric Balchunas 所说,政治成为主要因素。 上周三,Coinbase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以太坊(ETH)有潜力带来超预期的上涨。市场可能低估了美国现货以太坊 ETF 获得批准的时机和可能性。 该报告的作者HAN表示,SEC如果拒绝现货ETH ETF将消耗政治资本,这在大选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目前,SEC主席Gensler和另外两名投票委员是民主党人,其他两名投票委员是共和党人,整个SEC 高层依然以民主党人为主导。 此前,特朗普对加密货币抛出橄榄枝,并大声喊出口号,支持加密货币就投票给特朗普,拜登的民主党政府如果一直持强硬的反加密立场或许不利于其选情。 另外一件特别值得关注的大事是, SAB 121的废除。 5月17日,参议院通过了 H.J.Res 109 号法案,推翻了 SEC 第 121 号员工会计公告 (简称SAB121),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以 60 票对 38 票通过,表明了两党大多数人均支持该法案。 SAB121 于2022 年发布。它要求数字资产托管人将数字资产视为负债,并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以公允价值持有。如果银行为客户托管 10 亿美元的比特币,他们必须持有 10 亿美元的现金来抵消资产负债表上的这种“负债”。 这阻止了金融公司托管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 不过,白宫此前发布的一份声明强调,如果该法案(H.J.Res 109 )到达拜登总统的办公桌,他将予以否决。拜登可以选择签署、否决或什么都不做。如果他选择什么都不做,那么该法案将在没有他签名的情况下生效。 如果拜登最后选择签署或者什么都不做,那么这或许能真正代表民主党拜登政府在加密货币领域的态度彻底转向。 SEC 面临 5 月 23 日和 5 月 24 日的最后期限,分别对 VanEck 和 ARK 的以太坊 ETF 申请做出决定。 另外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时间点是8月,8月3日是富达的以太坊 ETF最后期限,8月7日是贝莱德以太坊ETF的最后期限。 5月不一定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但8月或许可以。
Show more
17
一文读懂美国总统大选机制:吃瓜群众的终极指南: 2024 年 11 月 5 日,美国总统大选即将上演一场全球瞩目的激烈对决 —— 现任副总统哈里斯与特朗普展开最终交锋。无论你是深谙国际政治的资深人士,还是币圈对国际大事萌生兴趣的 “吃瓜群众”,这场选举都绝对不容错过。为使大家在 “吃瓜” 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能够透彻看懂这场堪称史诗级的 “纸牌屋大戏”,首先感谢 @Phyrex_Ni 倪大 最近对大选专业的信息分享,我将用白话辅助大家更好理解。 本文上篇将带你全方位深入解析美国总统大选机制,深刻剖析这些复杂规则背后的逻辑,让原本 “枯燥” 的制度变得生动易懂、易于把握。准备好了吗?现在正式 “发车”! 1、美国政治制度决定了大选选举不仅是总统和国会的选举,更是摇摆州关键部分的选举。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使得国会可以通过立法、审议等多种方式推动或制约总统的行政命令。总统选举采取的 “赢者通吃” 制度使总统大选并不需要争取普选票的胜利,重点在于摇摆州的多数胜利,因此摇摆州的选情更受关注。 2、2024 美国大选中,两方选举政策及纲领仍体现出分裂和极化特征。特朗普和 J.D 万斯代表的共和党遵循大企业 + 美国优先战略的保守主义方针,主要基本盘仍然是反建制 + 保守派;哈里斯和沃尔兹代表的民主党整体来看仍延续拜登路线,即大政府 + 进步、平等的方针,基本盘仍是少数族裔 + 进步支持者 + 年轻选民。 3、从多个指标来看,除标普 500 收益率揭示哈里斯较为领先外,其余指标均指示特朗普的胜率较大。观测美国大选获胜的指标有较为传统的民调数据,市场交易数据如博彩网站胜率、标普 500 收益率和特朗普强相关资产。除标普 500 目前收涨预示现任政府党派有几率连任外,其余指标均指示特朗普领先。 总结:共和党将在 2024 年大选高概率全面胜利,且其措施将在 2025 年对美国经济形成提振,但其负面影响将会在中长期体现。 前言,其实在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美国制定了宪法。1789年生效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通过“选民普选”+“选举人团选举”产生。简单来说,就是以州为单位,先由选民普选投票,州选举人根据本州的普选结果,再投票选举总统。目前,美国“选举人团”有538张选举人票,获得270票以上的候选人当选总统。 1️⃣总统大选候选人政策 先看看大选对我们吃瓜群众的影响,表现在政策方面更为直观,政策方面,两者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为:哈里斯遵循着强化政府作用、提倡进步、平等的传统民主党的“左”的路线 ,如税收政策强调征收企业税而减少普通家庭、劳工的税、移民政策和关税政策较为温和、支持清洁能源;而特朗普则是延续上一任期的“右”的路线,如强调为企业减税、“美国优先”、经济利益优先、遏制中国等。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随着大选的临近,为争取摇摆州和中间派选民,其政策纲领都有向对方选民妥协的倾向和调和。从对通胀的影响来看,哈里斯从增加住房供给,遏制租房市场投机,降低食品医药价格等方式压降通胀,延续“大政府”思路;特朗普则是通过增加传统能源供给的方法压降通胀,但特朗普对企业的降税、对高度依赖中国进口的一般工业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全面征税、全面禁止非法移民迁入从而减少廉价劳动力供给的这些政策无疑会较大概率增加美国通胀反弹的可能。 2️⃣大选过程和竞选要求 1/总统初选和预选会议 选举过程从选举年1月或2月的初选和预选会议开始。初选由州和地方当局组织,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向各主要政党的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投票。党团会议是由政党自己组织的私人活动。在这里,选民公开决定他们更喜欢哪位候选人。之后,组织者清点选票,计算每位候选人获得的代表人数。 2/全国代表大会 各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年的夏天举行。党内提名通常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就已经确定,需要获得多数代表的投票才能获得提名。如果没有达到多数,将在全国代表大会上选出总统候选人。 3/代表 每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一些美国领土都分配了一定数量的代表,通常由人口规模决定。此外,还使用了一个公式,通过“奖励”那些投票给上一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的州来调整数字。这些代表在全国政党大会上代表他们的州,并投票决定每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 有两种主要类型的代表:承诺的代表——必须在初选或党团会议上支持他们被分配给的候选人 未承诺或超级代表-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支持的候选人 4/大选活动 每一个政党的候选人选定之后,总统候选人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他们参加集会和辩论,以赢得全国选民的支持。此外,他们向社会解释他们的计划和观点。 5/选举团制度 在选举日,选民们去投票站为他们喜欢的候选人投票。选民们间接选举他们的总统和副总统。两人都由选举人通过选举团程序选出。各州根据其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席位数量分配选举人。华盛顿特区有三张选举人票,但美国其他地区没有。总共有538名选举人(众议院435个席位+参议院100个席位+华盛顿特区3个席位)。投票结束后,所有选票将进入全州统计。华盛顿特区和48个州采用“赢者通吃”的程序,即选举获胜者获得该州的所有选举人票。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是例外,因为他们有比例制度。候选人必须“赢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才能成为总统。选举人团的投票在选举日之后的几周内进行,获胜者通常在选举当晚宣布。 6/美国总统就职日 就职日于1月20日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会大厦举行。首先,副总统宣誓就职,然后是总统。两人在宣誓就职后正式成为总统和副总统,这一仪式自18世纪末以来一直在使用。 3️⃣成为美国总统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年龄要求 候选人必须至少年满 35 岁。此要求旨在确保候选人拥有足够的成熟度和生活经验来处理国家事务。 二、国籍要求 候选人必须是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总统对美国的忠诚以及对国家文化、价值观有深刻理解。 三、居住要求 候选人在美国的居住时间必须达到或超过 14 年。这能够确保候选人对国家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可以与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美国人建立联系。 四、政治经验 虽然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政治经验的要求,但历史上大多数总统都拥有丰富的政治背景。从地方政治到州长,再到国会议员,政治经验有助于候选人积累人脉、了解政策制定过程,并赢得选民的信任。 五、党内支持 获得政党提名的关键。候选人需要在初选中获得党内的支持,这通常涉及基层工作、筹款能力、政策立场和个人魅力。 六、公众形象与影响力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积极的公众形象,通过演讲、辩论和媒体曝光来传达自己的政策理念和领导能力,对于赢得选民支持至关重要。 七、选举人团制度 赢得大选的复杂机制。美国总统选举采用选举人团制度,候选人需要在大选中赢得超过 270 张选举人票才能当选。这意味着候选人必须在关键州和摇摆州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八、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应对激烈的竞选过程。总统竞选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候选人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挑战。 这些条件确保了美国总统不仅具备必要的个人素质,还拥有广泛的政治支持和民众基础。 👋简单来说想当美国总统仅需四步: 一、满足基本条件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老美的历届总统中,有农民之子林肯,有千亿富豪特朗普,还有天翁开局的黑人奥巴马,似乎让人感觉是个人都能上去坐一坐。但其实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出生在美国且年满 35 岁的美国公民,并且还要在美国生活 14 年以上,才有资格报名。这是上位的第一步。 二、具备独特演讲和逻辑能力 第二步是拥有独特的演讲和逻辑能力。在报名阶段和党内初选时,都需要去各个州演讲,为自己拉政治资金和选票。比如奥巴马的演讲风格非常亲和亲民,拜登务实谦卑(偶尔有点老年痴呆),特朗普则像一个系着红领巾、诙谐可爱的小老头儿,即便被攻击时依旧挥舞拳头,嘴里喊着 “fight”。可见,各位候选人都有各自的特色。 三、有深厚的金主支持 要知道总统竞选非常烧钱。以最近两次为例,分别耗资 69 亿和 140 亿美金,创下历史最高。所以,如果背后没有金主护航,是万万做不到在长达 11 个月的竞选期间披荆斩棘的。当年奥巴马背后站着拜登、巴菲特,如今特朗普背后则是钢铁侠马斯克。 四、具备卓越的政策谋略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美国总统其实并不是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而是选举人制度。总共 538 张选举人票,但决定成败的仅需 93 张。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两党有着相对固定的票仓,一直支持民主党的深蓝州有 226 张票,一直支持共和党的深红州有 219 张票。所以,需要用卓越的政治谋略去说服那些除了这两类州以外的州。今年的摇摆州一共有 7 个,正好 93 张票。最后,摇摆州才是兵家必争之地,把它们拿下,让自己的选票超过 270 张,那就能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 4️⃣摇摆州不确定因素 选民在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摇摆不定的州被称为 “摇摆州”(也称作 “战场州”“紫色州”)。图中分为 2024 年大选关键摇摆州,有内华达、亚利桑那、威斯康星、乔治亚这四个州;黄色部分是潜在摇摆州,包括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北卡罗来纳三个州。 民主分两种,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制通常发生在古代或原始社会,这是一种凡事需要全民投票表决的政治模式,比如古希腊公民大会,男女老少聚在雅典参政议政。虽然百分百践行了民主二字,但直接民主效率过低,任何一件小事都得经全体国民通过才能执行,人数越多,就越不切实际。因此,后来有了间接民主。间接民主也称代议制民主,代议顾名思义,即代表商议、代表议事。随着国家人口骤增,凡事一人一票就会一事无成,鉴此,每个辖区(州/省)就会选出几位代表,各区(州/省)代表们聚在首都参政即可,这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政治制度或组织模式。美国大选就是典型的代议制民主。 多年来,两党都有各自稳定的票仓州,出现反水情况较少,所以对摇摆州的争夺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选结果。正因如此,两党候选人都会在摇摆州投入大量竞选资源以及时间精力,使其成为大选的战场州。 例如在 2020 年大选,拜登获得 306 张选举人票,川普获得 232 张选举人票,拜登当选第 46 任美国总统,而七个摇摆州的 94 张选举人票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情况如下: 宾夕法尼亚州:拜登多 80,555 张普选票,领先 1.16%,获得该州 20 张选举人票。 密歇根州:拜登多 154,188 张普选票,领先 2.78%,获得该州 16 张选举人票。 乔治亚州:拜登多 11,779 张普选票,领先 0.23%,获得该州 16 张选举人票。 北卡罗来纳州:拜登多 74,483 张普选票,领先 1.35%,获得该州 15 张选举人票。 亚利桑那州:拜登多 10,457 张普选票,领先 0.31%,获得该州 11 张选举人票。 威斯康星州:拜登多 20,682 张普选票,领先 0.63%,获得该州 10 张选举人票。 内华达州:拜登多 33,596 张普选票,领先 2.39%,获得该州 6 张选举人票。 5️⃣美国历史上选举的世纪判决 2000 年大选堪称一场世纪判决。戈尔虽比小布什多 53 万余张普选票,但小布什却获得 271 张选举人票,从而当选美国第 43 任总统。 当时,除佛罗里达州外,戈尔获得 266 张选举人票,小布什获得 246 张选举人票,而佛罗里达州的 25 张选举人票将决定大选结果。2000 年 11 月 8 日凌晨 2 点,媒体宣布小布什赢得大选,戈尔致电小布什承认败选,并准备公开认输。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佛罗里达州负责选举事务的检察长通知戈尔,双方的普选票差距小于 0.5%,根据州选举法规定,应当重新计票。戈尔又致电小布什,宣布收回认输和祝贺。 11 月 10 日,机器重新计票结束,小布什领先票数缩小到 327 票。戈尔提出对民主党控制的县进行人工重新计票。11 月 12 日,小布什向联邦地区法院请求立即停止人工计票,法院以不归其管辖、属于州法管辖为由直接驳回。小布什又向联邦巡回法院上诉,同样被驳回。 11 月 16 日,佛罗里达州务卿宣布,11 月 14 日后(大选日后第 7 天)不再接受各县上报的选举结果。民主党控制的县向州法院请求延期,被拒绝后上诉至佛罗里达最高法院。11 月 21 日,法院宣布可以继续进行人工计票,但必须在 5 日内将计票结果上报州务卿。 11 月 26 日下午 5 点,只有一个县完成了人工重新计票。据此,州务卿宣布小布什领先 537 张普选票获胜,拒绝另外 2 个县的人工计票结果(戈尔净增选票合计 383 张)。 在戈尔为人工重新计票挣扎时,小布什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要求审查佛罗里达最高法院 11 月 21 日决定的合法性。11 月 27 日,联邦最高法院将案件发回佛罗里达最高法院。12 月 8 日,佛罗里达最高法院裁决,承认另外 2 个县人工计票结果,并下令人工统计约 6 万张漏选票(机器未能识别)。 12 月 9 日,小布什再次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请求立即停止人工计票。12 月 12 日,联邦最高法院以 5 比 4 多数决裁定,推翻佛罗里达最高法院的人工重新计票裁决。至此,36 天的系列诉讼终结,小布什赢得大选。 12 月 13 日,戈尔发表败选演讲,表示已致电祝贺小布什当选,也向他保证这次不会收回认输了。戈尔虽对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极不认同,但表示接受这项裁决。选举结果异常接近的事实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同属一个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命运。 6️⃣选举舞弊 2020 年大选后,特朗普连任竞选失败,他指控民主党存在大规模选举舞弊,这一指控引发了特朗普支持者的游行抗议,最终导致国会大厦骚乱事件。 选举舞弊指控主要集中在邮寄投票和非法选民两个问题上。 一、邮寄投票 邮寄投票在美国有 150 多年的历史,其防止造假机制相对完善。 除北达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进行选民登记,经登记合格的选民才能投票,从源头上杜绝了投票舞弊的可能。 选票上有电子条形码,复制、伪造的条形码会被计票系统拒绝,有效防止了选票造假。 选民签字也是防止舞弊的重要手段,伪造的选民签字必须与系统登记完全吻合,这增加了造假的难度。 二、非法选民 关于非法选民的最大谣言来自德克萨斯州。州务卿维特利声称该州有 95000 名非法选民,其中 58000 人已经投票。维特利的非法选民名单是比照驾照申请信息与选民登记信息得出的,但很多人在申请驾照后入籍成为美国公民,因此,维特利的名单并不可靠。联邦法院认为调查毫无根据,是在浪费行政资源,维特利被迫撤销调查并辞职道歉,州政府还赔偿了 45 万美元律师费。 事实上,特朗普在赢得 2016 年大选时,普选票比希拉里少近 290 万张。特朗普在推特上声称,他不但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选举人票,而且也赢了普选票,因为有数百万非法选民把票投给了希拉里,这部分选票不算数。2017 年 5 月 11 日,特朗普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非法选民问题,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委员会并没有发现证据证实存在大规模的选举舞弊。 最后,目前,美国选举人票总数为 538 张,两名总统候选人只要获得超过一半票数即 270 张,就能成为美国总统。若两人刚好都获得一半票数即各 269 张,则由国会两院选出总统和副总统,其中众议院负责选出总统,参议院负责选出副总统。美国历史上仅有两次由众议院选出总统的情况,分别在 1800 年和 1824 年。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存在总统和副总统来自不同政党的可能性,即极端跛脚情况,但这种可能性出现概率极低。因为美国选举人团有特殊的赢者通吃制度,双方票数要持平极其困难。 不过,有美国选情分析师推算了一种可能性,即两党在各自基本盘州获胜的情况下,七大摇摆州出现特定结果可能会导致平票。如果哈里斯赢下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和威斯康星这三个摇摆州,而特朗普赢下亚利桑那、佐治亚、内华达和北卡罗来纳这四个 “阳光地带” 的摇摆州,且哈里斯如四年前的拜登一样获得内布拉斯加州那个选区的关键一票,那么哈里斯将拿到 270 票,以最惊险的幅度赢得美国大选。若哈里斯没拿到内布拉斯加州那一票,则会出现哈里斯和特朗普都为 269 票的平票局面。 当前,美国七大摇摆州选情十分胶着,虽出现七大摇摆州全面翻红、特朗普支持率更高的局面,但特朗普在五大摇摆州的领先幅度都没有超过 1%,双方选情依旧胶着,胜负悬念较大。有些人可能希望看到平票的局面,因为那会带来更多 “乐子” 并让美国更加混乱。然而,按照当前哈里斯的颓势,想要在七大摇摆州里赢得三个,难度确实较大。
Show more
7
#SOL# 策略更新 今晚的美联储会议和美国CPI数据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两者罕见同一天出炉,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今晚的投资人都将彻夜难眠,直面这次最紧张最刺激的美联储议息夜。 以下是我们对这两个事件的分析和预期: 1、利率决策: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6月议事仍将“按兵不动”,而此次议息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利率点阵图,就是美联储今年降不降息、降息的次数是多少。币圈大佬们预测,一半人认为点阵图将显示今年降息一次,一半人认为将显示降息两次——也就是说毫无共识。 如果显示今年降息一次(很可能暗指9月降息),将表明美联储政策立场更偏中性,视为利空消息。如果显示今年降息两次(很可能暗示9月、12月降息),将表明美联储政策偏向宽松,视为利好消息。 2、今晚将公布的美国5月份CPI数据是美联储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市场普遍预期CPI月率将录得0.1%,核心CPI月率将录得0.3%。如果CPI数据符合预期或低于预期,可能会缓解市场对通胀的担忧,进而降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相反,如果CPI数据高于预期,可能会加剧市场对通胀的担忧,提升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 3、关于SOL策略更新,我们为了保守起见,我们短线策略在144.2买入,止盈反弹看到162,止损在141附近。今天短线策略偏保守,也是考虑到老鲍凌晨2.30的发言放鹰。
Show more
13
2023年以哈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外交政策主要以服从经济贸易为主,长期趋于中立,政治让位给经济。当时中国一边与以色列保持暧昧关系,一边与阿拉伯世界保持政治互动,不论哪方,中国都在做生意。 2023年以哈战争以后中国明显放弃了中立立场,转而与以色列做对,这是外交路线转变的结果。 中国为什么放弃传统的中立立场,转向明显拉偏架? 这与北京当局对局势的判断有关系:美国在中东地区出现了战略收缩,俄国因为俄乌战争遭到削弱对于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也出现式微,中国在这个时机插进来是为了填补美俄腾出来的新的战略空间。 北京中东政策的转变意图相当明显:利用中东问题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还会持续加强与波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纽带。 中东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乱背后都有苏联沾满人血的黑手,今后中东动乱还会看到中国的黑手。但讽刺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打着和平旗号干预中东事务。直到2023年以哈战争爆发以前,哈马斯和真主党还是照样频频前往莫斯科“朝圣”。你要说中东动乱没有俄国幕后拱火是绝不可能的。
Show more
13
中印达成边境巡逻协议,日经中文网形容是中印和解迈出第一步,真是这样吗? 《纽约时报》援引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一名国家安全专家的话说,这项协议并不是重大进展,“中国用在原则上同意的做法来愚弄印度,按照中国通常的时间表,谈判具体的巡逻安排需要几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中国的意图是拖延。 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Tanvi Madan早在今年7月就曾猜测说中印可能达成协议,但这是战术解冻,要说是战略转变还不可能。但即便是战术解冻也很困难,因为中印两国都不大容易改变其既定立场:印度的立场是border before broader,也就是说,解决边界问题要先于建立更广泛联系的问题;中国的立场是反过来的,broader before border,也就是说,边界问题並不是中印建立广泛联系的前提。 显然,中国的态度並不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搁置争议是中国政府的惯常做法。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其目的是以拖待变,寻求有利时机。中国跟日本也曾搁置过岛屿争端,但一旦时机成熟,中国又会重新利用岛争制造政治压力。而且就中日关系历史来看,即使在岛争处于战术解冻状态之时,中国也没有放弃利用“灰色地带”策略制造小摩擦。 中共始终是一种斗争意识形态:在时机对我不利的时候,伺机寻求合作来回避斗争锋芒;在时机对我有利的时候,就主动挑起斗争来制造压力,趁机抢夺主动权,提高谈判筹码。 中日建交以来围绕反霸权条款的斗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个条款对于中国来说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但中国方面态度极其强硬,故意把这项谈判打成多年拉锯战,来寻找有利时机,最终是以换取日本方面更多投资和援助来结束谈判。中国方面只松了一点点口子,而日本为此付出多年谈判成本,最终还是日本付出更大代价签下了这项条款。 日本方面回忆说,这项谈判的目的根本不是反霸权条款,而是中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求人办事的惯常做法。这样通过斗争换来的日本援助和投资,就不会显得中国有求于日本,而是变成了日本有求于中国:中国把求日本投资和援助变成了恩赐日本投资和援助中国。而这就是中共喜欢斗争的意识形态取得的效果。 Tanvi Madan指出,就算中印之间进行协议谈判,印度会采取“不信任,要核实”(don’t trust,verify)的务实态度对待中国,因为印度对中国能否遵守协议缺乏信任。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几乎笼络了印度所有周边国家,其目的是加強中国在亚洲和印度洋事务的主导角色,这严重危及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印度也不会调整其与中国的竞争和遏阻战略,而莫迪也没有要跟中国示弱的意思。 中国确实以投资和经济利益来利诱印度达成协议,但印度可不是太平洋岛国,给一点经济诱惑就会放弃抵抗。印度之所以出现战术性调整,很大程度上源于印度对高速发展窗口期的判断。 但是印度还需要高度警惕: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资本将来会不会变成经济胁迫印度的手段?我们看见,欧盟在中国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跟中国的经济合作深度有关:跟中国经济合作越深的国家,越忌惮跟中国的对抗风险。
Show more
15
再战曼德勒:中国没有发挥建设性作用 战争逼近曼德勒,但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10月18日中国驻缅甸曼德勒总领馆遭手榴弹袭击。《伊洛瓦底江》援引当地目击者称,与军政府结盟的某民兵组织可能是袭击责任人。反政府武装在谴责袭击的同时,指责军政府应对袭击负责。 《伊洛瓦底江》援引缅甸政治观察家意见称,军政府可能有意利用袭击把中国政府的不满引向反政府武装。 中国外长王毅在8月访问缅甸的时候,有意拉拢缅甸军政府一方,此举引起缅甸民众和各反政府武装普遍不满。领馆袭击发生时,中国政府正在向缅甸反政府武装施压,要求他们停止军事行动。 中国一方面依靠缅甸反政府武装清剿盘踞缅北地区的电信诈骗势力,一方面试图讨好缅甸军政府,因为缅甸军政府控制着缅甸主要经济命脉和人口密集地区,中国政府仍然需要军政府保护其在缅甸的投资。 缅甸学者认为中国对缅甸政策主要倾向于国家层面交往。反对派武装到目前仍没有拿下缅甸重要城镇和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这种情况下中国即使寻求政治中立,也很难免倒向军政府一些。 但中国的中立立场在缅甸两边都不讨人喜欢,缅甸军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都对中国充满不信任,尽管中国仍然是缅甸各方最大利益关切方。军政府除继续拉拢俄国来平衡中国之外,私下还默许其支持者袭击中国工厂和资产。中国也默许反政府武装发动反军政府军事攻势。交战双方都认为中国可能在秘密支持自己的敌人。 7月以来,曼德勒外沿战争进展缓慢。假如反对派武装重点进攻该地区,拿下缅甸境内一个重要城市,对军政府才能构成实际有效打击。尽管军政府在缅甸北部、东部、西部节节败退,但仍然有效控制着缅甸主要城市和关键设施。 假如中国更明显地倒向军政府一边,可能会引起缅甸民众不满,针对中国目标的袭击活动还可能增加。假如中国並不明显倒向军政府一边还会遭遇其他问题:中国资产可能无法受到保护,军政府还会唆使其支持者袭击中国目标。 中国在缅甸的中立政策是失败的。有效的中立政策是两边都不怀疑其中立,而不是两边都不信任其中立。尽管中国拥有強大影响力,但是丝毫无助于调解缅甸内战。这恰恰显示出北京的外交短板:既要佯装中立,又要两面下注,还不能博取两边信任。 北京的态度跟缅甸军事胶着有直接关系:如果任何一方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战场优势,北京方面就会倒向那一方。
Show more
8
中国2014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国际留学生毕业、结业、肄业、退学后“必须在签证规定的有效期内离境”。 但到2017年修订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和2017年发布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指南(暂行)》又有条件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就业或创业,但劳动合同不得超过5年(5年后需审批)。 中国政府看起来在有限开放移民政策,但这个有限开放是2016年在中国高校推行“双一流”建设的结果。在2017年以前在华留学生就业极其困难,但2017年以后情况也不见得改善:虽然政策上有所放宽,但遇到中国经济出现长期的结构性衰退,连本国大学生就业都困难,外国人又怎么可能有机会? 中国没有拿定主意要不要做一个“移民国家”,而且移民政策相当混乱,鼓励政策和限制政策互相矛盾,主要是因为北京当局一心想招收高水准移民人才,但稍微一放宽,来的绝大部分是第三世界国家移民。 中国想跟英美加澳和欧盟的移民国家竞争国际人才,但自身政策混乱、社会不宽容、经济衰退、教育水准差、管理水平差都可能是吓退来自发达经济体国家的潜在人才。 中国社会对待外来移民的不宽容态度和社会偏见也在随着移民人口增加而加深。在中国,民族主义有时候跟种族主义分不清楚。有时候反对中国政府的亲西方群体也可能反对中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并且对在华外国人有种族歧视。总之,中国社会对外国人的歧视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来自发达国家的白人群体相对其他族群来说仍然比较受中国人欢迎。不论是亲政府,还是反政府的中国人都存在这种现象。 哪怕是那些比较猖獗的民族主义狂热分子,他们通常只是在网路上骂“白皮猪”找存在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是没有机会接触来自发达国家的白种人。如果遇到,他们一样更喜欢白人群体。当然,中国的民族主义分子歧视其他有色人种就更常见。这是民族主义跟种族主义混淆不清的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反中国政府的群体。按理说这些人思想上更接受西化和民主观念,但他们也存在许多很保守的社会习性,比如还不能接受中国可能向移民国家转变的趋势,比如批评中国政府错误的移民政策招揽了素质更差的移民人口。这些群体也可能对有色人种产生歧视或不满,就像他们对发达国家犯罪率相对较高的移民群体感到不满一样:他们也可能认为中国的“低素质移民群体”可能造成犯罪率上升。尽管这些感知不一定完全准确,而且通常混淆在对中国政府的不满情绪中,但是反中国政府群体在社会文化上仍然有相当部分比较保守的思想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不论是什么政治立场都没有做好接受从不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引进移民人口的准备,中国政府的政策混乱跟中国一般社会观念在移民问题上的矛盾和模糊是互为表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中国未来变成移民国家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跟发达经济体的移民人口结构可能有所不同。虽然发达经济体也在接收第三世界移民,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发达经济体之间互相的人口流动。
Show more
3
中国知名政治学者因言犯忌,遭到当局惩处 2022年俄乌战争初期,先后任教于上海交大、复旦和上海市委党校的政治学家胡伟,连发两文要求北京当局尽快与俄国切割,以避免陷入国际孤立。(现在中国遭遇的国际孤立,就与北京明显亲俄立场有直接关系。) 知情人士向美国之音透露,胡伟在今年6-9月遭到党内严重警告、教授岗降级、还被要求即刻退休。传言称胡伟曾与王沪宁交好,政治才华出众,但长期怀才不遇。实际情况可能比传言更加复杂。胡伟在体制内长期受排挤可能与其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有关系。如果王沪宁果真惜其才华,胡伟不至于接连受打压而无人袒护。但奇怪的是,距发表相关言论两年有余,胡伟才受处分,在这期间发生过什么事情不得而知。 胡伟曾在2022年相关文章指出俄乌战争可能造成的影响: 1. 美国重获西方世界领导权,西方世界更加团结 2. 铁幕再次落下:“新铁幕”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不限于冷战),而是西方民主与反西方民主攸关生死之战 3. 西方力量明显增长,北约继续扩大,美国在非西方世界影响力提升;苏东剧变可能重演,意识形态终结论也可能再现,更多第三世界国家拥抱西方 4. 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更加孤立 胡伟的预判部分已经成为现实,但西方世界也因俄乌战争长期僵持不下衍生出一系列经济问题,并且产生了裂痕。内在分歧正在加深的西方世界,在对华关系上也表现出了矛盾心态。 今年像胡伟一样因言犯忌遭到当局惩处的知名学者,包括中国国防大学公方彬、社科院经济所朱恒鹏、清华大学劳东燕、清华大学黄裕生等等。看起来朱恒鹏和胡伟受到的处罚更严重一些。 今年1月,中国第一代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茅于轼在95岁高龄出走加拿大,并表示不会再回中国。
Show more
47
美国宾州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戴杰(Jacques deLisle)说中国通过幕后运作影响联合国,现在连联合国秘书处也称台湾为“中国的省”,官员时不时也提到“一中原则”(通常是“一中政策”,“一中原则”是北京当局穿凿之辞),越来越多联合国官员反复被这些说法包围,现在中国的主张正在“逐渐形成联合国的立场”。 中国近年不但在到处渗透各大国际组织,抢夺其领导权,透过收买和拉拢影响这些组织的决策,还持续加强对联合国的影响力。现在联合国的官方措辞很明显流露出中国操纵痕迹。中国到底使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影响联合国,明面上是看不到的。 如果中国逐渐控制这些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将来为所欲为的时候,还能拉这些机构来给自己装裱正当性,甚至利用这些机构来伙同全球南方国家来打压北京不喜欢的声音。在以色列问题上,中国也在全球南方国家带头抵制以色列。以色列还只是小试牛刀。下次轮到台湾,中国的操纵会更猖獗。北京当局为这种情况布局很多年了。 联合国2758决议措辞本来就相当模糊,既没有提到中华民国,也没有提到台湾,而是单纯说蒋介石的代表。而且联合国无权决定任何国家主权,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国家有没有主权不是联合国说了算。 但是中国通过幕后操作,迫使联合国2010年出台了几个备忘录,几乎照着北京旨意抄写。北京拿到这些备忘录更是抓着鸡毛当令箭。 未来迟早有一天民主国家会相继退出联合国这种腐败透顶、还被专制国家劫持的国际机构。民主国家把高昂的会费浪费在这样的国际机构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Show more
36
美国前国务卿彭培奥在回忆录中讲他跟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面细节: 彭培奥告诉金正恩,中共一直向美国表示,只要美军撤出韩国,金正恩会很高兴。听到这里,金正恩笑着敲桌子说中国人都是骗子。金正恩说朝鲜需要驻韩美军来保护朝鲜安全。中共要求美军离开,是为了像对西藏和新疆那样对朝鲜半岛。 彭培奥在这里补了一句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军事存在对朝鲜来说根本无所谓。 这段讲述看起来很轻松,但有不少地方让人深思: 1. 朝鲜在半岛上经常升级挑衅行为,表面上是做给韩国和驻韩美军看的,但从金正恩的立场来看,保持半岛均势才更有利于牵制中国威胁朝鲜安全。这些军事挑衅看起来是朝鲜撬动美韩施压中国,而朝鲜就用这种方式重塑与中国对话的主动权。 2. 专制国家对民主国家的信任度要大于对其他专制国家的信任度。这看起来不难理解,因为专制国家通常充满黑箱政治和幕后交易,而且缺乏透明度也很容易引起有关阴谋和不正当目的的猜忌。 另一方面就是权力的任意性也可能使得其他专制国家没有安全感。这些情况是专制国家宁愿相信敌人也不相信朋友的重要原因。假如民主国家结成民主国家联盟,专制国家就算也跟着结盟,也很容易因为内部矛盾分裂,甚至倒戈相向。 3. 根据朝鲜近期的反应(说中国是千年宿敌)来看,朝鲜宁愿用武器跟俄罗斯换粮食,也不肯过度依赖中国。高调加強与俄国亲密关系也被认为是疏远中国。许多迹象表明中朝关系恶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2017年朝鲜官媒罕见地点名批评中国。今年7月,朝鲜突然将广播电视卫星从中国卫星改为俄罗斯卫星。同样在7月,北京举行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招待会,驻华朝鲜武官并没有到场,甚至海外中国大使馆举行的建军节活动,朝鲜方面也没有派人参加。7月下旬,朝鲜向国际频率管理机构发电邮反对中国在中朝边境附近地区设立电信设施,也被认为是罕见表达对华不满表态。 今年8月,平壤下令全国禁止观看中国影视剧,与中国历史有关影视作品也被禁播。此外,还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国透过公安、海关、海警扣押多宗朝鲜走私物品,包含多种奢侈品、毒品,价值高达数亿元人民币。甚至连中古铁路机关车也被中国公安扣押,其后不久还被拿去法院拍卖。 有学者认为中国跟朝鲜关系恶化原因是朝鲜半岛核问题。表面上看朝鲜核武器是用来威胁韩国和驻韩美军的,甚至也拿来威胁日本,在北京的感知中,平壤的真正目标是用核武器来提防中国。 俄乌战争以后,朝鲜对侵略威胁感受更加紧迫,这可能是中朝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中朝关系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破裂,尤其是1960年代最严重。最迟在2014年中国跟朝鲜就开始了新的裂痕。 中国传统的做法是将朝鲜视为战略缓冲区,对朝鲜来说,这是扼杀朝鲜国家主权和限制朝鲜发展。朝鲜寻求核武器強化自身主权地位以后,反而有可能跟美国和日本建交,因为核武器的首要目的是摆脱跟中国的从属关系。如果与美日恢复关系,朝鲜不排除也会仿效中国和越南推行半开放政策。 朝鲜在中国压迫之下,其生存困境与处在印度压迫之下的不丹相似,而且印度还吞并了锡金。朝鲜选择了与锡金和不丹完全不同的以小博大的生存策略,企图在大国对抗的政治夹缝中拓展生存空间。 在朝鲜政治精英的认知中,朝鲜贫穷、落后、封闭的现状与中国企图将朝鲜设为战略缓冲区的企图有着直接关系。朝鲜核开发战略就是在改正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恢复正常主权国家地位才是朝鲜当前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4. 朝鲜未来有与美国、日本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前提取决于朝鲜能不能成功摆脱中国控制。朝鲜不但不排斥跟美国接洽,还会很乐意跟美国建交。但是朝鲜就算想这样做,也会用一系列漫长的艰苦斗争来达到目标,其实只要金氏政权稍微低一下头,美国就会过来接触。 美国当然是希望通过与朝鲜建立关系解决朝鲜半岛危机,但更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是解除中国的所谓战略缓冲区。 其实中国军方有人表态说,朝鲜作为战略缓冲区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战略缓冲区这种非常陈旧的观念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老古董。但是就算没有用,北京当局也要让封闭和孤立的朝鲜摆在那里。北京当局也同样乐于看到朝鲜挑衅美国和韩国,尽管这种挑衅对北京来说损人不利己。 胡锦涛以前在内部会议上讲话说羡慕朝鲜高度封闭的思想统治形态。习近平政府的许多做法也像极了模仿朝鲜进行思想统一改造。 5. 朝鲜既需要朋友,也需要敌人,甚至比起需要朋友来说更需要敌人。这是朝鲜实现区域均势的最重要战略考量。就朝鲜的情况来看,朋友对自己的威胁要比现实中的敌人威胁更大。敌人不见得侵犯朝鲜,但朋友却经常无视朝鲜主权和国家利益。 尽管朋友才是朝鲜获得支援的直接来源,但是朝鲜不会像一般小国一样乞怜,而是利用大国博弈间隙,趁机揩油。朝鲜跟中国的传统做法很相似:他们求人的时候反而趾高气昂,摆出“给你脸你敢不要脸”的架子。这是外强中干的专制国家的生存之道。 如果朝鲜成功实现民主化,而且不跟韩国统一的话,朝鲜这种国际关系手腕会玩得非常漂亮,甚至超过韩国。但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就算外交战略上得一个满分,国家沦为失败国家还是得不偿失。
Show more
202
海外的中国人社群:政治运动及其他 “海外民运”是一个很滥用的词。很多时候,这个词不是用来表达希望,而是更多表达失望(如果不是敌意的话)。 这个词太滥用无度,所有海外离散群体都可能被扣上这个称谓。不论是民权运动、民主运动,还是人权组织,哪怕不党不群,人们也用这个词来指称你的反对立场。 有人评论说,中国海外民运内部不团结、派系林立、互相斗争、甚至互相拆台,乃至使民众丧失信心,其重要原因除中共长期破坏和西方国家对中共长期绥靖之外,还因为缺少有号召力的精神领袖。 当然,对海外民运的污名化不一定都来自中共宣传机器,有时也来自一般华人社群——人们借此表达失望和不满,而且这种情绪並不是毫无根据的。 随着海外民主运动污名化,海外政治组织和人权组织有时也要遭受攻击和非议。海内外中国人社群甚至滑向另一个极端:人们用一种静态的、格式化的偏见看待一切海外的政治活动。只要他没有立马看见成果,就把这些努力批得一钱不值。 政治之所以是政治,就在于政治的复杂性并不像一般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可以拿出明确的结果。民众的不满不但是可以理解的,还需要认真对待。但是民众不满,并不等于一切尝试改变现状的努力都是白费。 我们仍然要继续教育公众,虽然培养政治精英尤其紧迫。公众有关社会变革的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100年以前,这是公共知识分子分子没有竭尽全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地方。另一方面,公众有关政治参与的认识也远远落后于时代,而海外民运的斗争策略也跟公共意见脱节,倾向于凌空蹈虚。 摆在我们未来的道路是介于黑暗和白昼之间的道路,不必过于悲观,也不可盲目躁动。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不是政治家的品格,也无助于理解政治本身的复杂性。 接下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幻想一个精神领袖出来领导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努力培养新人格和新人类。我们需要少部分人具有相当的凝聚力来克服一盘散沙的无政府状态,而不是只管众声喧哗,吵成一团,然后兄弟阋墙、同室操戈。 当然,这个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都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上促成这一微观变革的到来。现在人们还不理解达成社会妥协是什么意思。达成社会妥协的时候我们同仇敌忾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社会妥协不是向敌人妥协,而是结束毫无必要互相攻击和互相内耗。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个体互相摧毁对方的希望,这种社会就不是达成社会妥协的社会。 达成社会妥协的社会是既有对极权政府的同仇敌忾,也有对同伴的义无反顾的友谊。这才是社会妥协。 社会妥协绝不是一夕之间就实现的,而是一小部分人逐渐转变带动起来的时代精神风貌。在这个极艰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锻炼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也要考验民众接受社会变革的决心。 这个变革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一些人在努力,另一些人在背后捅刀子。 没有什么是铁桶一样的现实。只要是现实就有可能改变的地方,这是现实之为现实的意义之所在。完全不可变更的现实是永久的死亡。除了死亡以外,没有什么是不可逆转的。 对有志于投身新人改造事业的朋友来说,你必须理解民众不满和怨恨往往是一体两面的。很多时候一个社会在面临幻灭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互相不满、互相怨恨和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跟敌人作斗争,还要跟幻灭作斗争。一个陷入幻灭的社会会产生两种极端情绪:一种是极度悲观和愤世嫉俗,另一种就是新的虚无缥缈的幻想。 我们要用真正的政治去教育每一个人,把不卑不亢的信念放到他们心中,让每一个人心里有火焰,眉头上有光明。 有信念和没信念有时候就一念之差,但是我们往往要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的代价来换取普通人的一念之差。 给自己、也给其他人一些时间,多一些宽容和忍耐,时机成熟的时候,该有的全部都会有。
Show more
18
美国大选,中国支持谁? 综合多家媒体、智库和不同学者的看法,北京当局不见得会在美国大选中持特殊立场。 此前普丁表面上说支持拜登(当时拜登还没宣布退选),但据美国情报部门透露,莫斯科更倾向于特朗普。 但在中国这边,两个选项是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有复旦学者认为特朗普不可预测性太多,北京当局更可能支持贺锦丽,因为民主党路线相对而言更具有稳健特点和可预测性,即使两党都可能对中国很强硬。这种说法受到一些分析人士赞同。 但也有一种针锋相对的说法是,特朗普喜欢搞交易,不太在乎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差异,这也可能使北京更倾向于特朗普。 早前,据说毛泽东曾说宁愿跟反共意识强烈的共和党打交道,也不跟民主党打交道,因为民主党说一套做一套很不好预测。 鉴于毛泽东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粗浅认识不比湖南农民高明多少,这种看法不见得会影响现在北京当局的看法。
Show more
58
字节不愧是社交平台出身的, 哪怕是做大模型,都充分知道红线在哪里,雷区在哪里,都要充分讲政治,讲立场,讲原则。 豆包再这么玩下去,这个模型就离死不远了,不可能有人会花钱买你们API的, 你想象一下,一个翻译和总结的workflow,中间因为敏感词而被LLM直接卡死你,你自己会不会直接骂它祖宗。
Show more
86
作为一名美国人,我想告诉来自中国的朋友:中国是美国的敌国。如果你要来美国,不论是为了读书,工作,或者移民,你一定不能为我们的敌国辩护,否则你就得准备付出代价。 我对中国了解远远超越大部分美国人。我知道中共不希望中国人有能力培养出来独立的道德信念。在美国,如果有人敢于为自己的价值观挺身而出,ta就会被全国赞扬。而在中国,这样的行为只能被看作「天真」甚至「愚蠢」。因此,许多人学会衡量利益而不是是非。人们的生活条件越高,就越可能是这样。因为在中国,你如果要在社会里面上升,你一定要维护共产党––不论他们做什么样的恶。这才是为什么中国能制作出来这么多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 但问题是,当这样的利己主义者准备来美国,他们就突然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了。因为他们又是那个政权的利益者,但他们又要来它的敌国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多的工作机会。 我的观点很明确:如果你支持共产党,不论你想要来这里读书,旅游,或者工作,你就不应该来了。因为你不配,我们也不欢迎你。 你当然不应该来美国去散播共产党的宣传,去放肆,去骚扰倡导民主的人,或者去攻击台湾的主权。但你可能没明白的是,你如果有意图移民到这里,哪怕你只在假装自己没有政治立场,或者自己是「中立」––这也是一件超级丢人的事情。因为你若要获取美国身份,你就要能够支持民主自由。而中国共产党直接敌视民主自由。你这样沉默不只是对共产党一种默许,也是对美国一种欺骗。你这样的态度永远无法获取我们的尊重,说不定你自己的孩子也看不起你。 作为来自美国敌国的移民人士,你在这里的存在本身是有政治上下文。你假装自己没有意识也有政治的意义。你如果敢于为中国政府做什么事,哪怕只是说好话而已,也有政治后果。你不应该假装自己是「中立」,反而应该大声地告诉大家:我虽然来自中国,但中国共产党并不代表我! 如果你反而敢于公开地为那个政权工作,不论是做间谍,还是为它散播谎言,替它传播恐惧,当你终于要付出代价时,你也收不到美国社会的同情。时间都到了,大家一定要选边站队。而你如果不站在我这边,那你还是趁还有机会的时候滚开。
Show more
1.8K
大家觉得彭博这次说的对吗? 【彭博】-- 據美銀證券策略師,鑒於當前走勢與2015年盛衰周期的相似之處,中國股票的漲勢可能很快就會面臨一次重大回調。 以Winnie Wu為首的策略師在周一的報告中寫道,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MSCI中國指數從1月中旬的低點開始,都已上漲了至少30%,這和2015年的上漲速度相近,當時股市隨後大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在2015年5月見頂後,到次年2月下跌了近50%,時至今日再沒有達到這個高點。 「當前周期與10年前在經濟再平衡周期和政策周期方面有很多基本相似之處。」他們寫道,「然而,估值驅動的漲勢可能會比較脆弱。」 在今年席捲中國市場的一波看漲浪潮中,美國銀行的謹慎顯得尤為突出。DeepSeek的技術進步和中國政府實現經濟成長的決心,推動了曾經被全球基金忽視的中國股市的價值重估。美國例外論信仰的褪色也促使投資者擁抱中國股票。 推薦閱讀:今日論市:習近平「東升西降」的大旗在國際金融市場徐徐展開 這些策略師提到他們赴上海拜訪投資者,稱內地的多頭投資者越來越緊張,他們擔心就業、通縮和信貸需求不見改善,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卻被忽視。美國銀行表示,一些投資者還認為一些科技領域正在出現泡沫。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周三一度下跌0.9%,之後收復失地。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上漲逾23%。 Wu和她的同事在1月6日發布的2025年展望報告中表示,對中國股票降級和拋售最糟糕的時期已經結束。他們在9月27日的報告中寫道,雖然投資者信心較低,但他們對股市上漲更為樂觀。MSCI中國指數在10月7日見頂前又上漲了13%。
Show more
0
我不喜歡鬥爭的政治,而且我非常尊重個人的政治立場,但很討厭別人支持不同政黨就批評別人 只是我很好奇,最近台灣政治大家的想法到底是什麼,請大家投個票你的想法 #請別公布你投票選項🙏# #請別留言你個人看法🙏# #請保持個人修養及素質🙏#
Show more
10
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表示:“我们国家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需要更少的哈佛大学LGBTQ(同性双性等)专业毕业生。这就是本届政府的立场”。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桑特、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苹果CEO蒂姆·库克对此有何看法?白宫女发言人说美国需要更多的电工和管道工,这很类似于毛时代的口号,打倒臭老九,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了。把哈佛毕业生都丑化成LGBTQ,也类似把知识分子丑化成反动学术权威。 White House Spokesperson Karoline Leavitt stated: “Electricians, plumbers—we need more of those in our country, and fewer LGBTQ graduate major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That’s the position of this administration.” What are the views of U.S. Treasury Secretary Scott Bessant, PayPal founder Peter Thiel, and Apple CEO Tim Cook in response to such a statement?
Show more
0
今年四月,加拿大自由党在联邦大选中胜出,党魁马克·卡尼(Mark Carney)得以续任总理。 有分析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加拿大国内引发反美情绪,而卡尼在选战中展现对美强硬立场,被视为自由党能够胜选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加拿大与中国自1970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然而,2018年孟晚舟事件引发的外交风波,导致双边关系转趋恶化。 如今,面对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中加两国在经济与外交层面出现某些共同处境。随着美加关系走向紧张,中加关系会走向改善吗?
Show more
0
這個月泰國行結束~ 預計下個月11/13~11/20會到 #廣州# 也是因為工作 順便放鬆待一下 常常收到很多大陸女孩的私訊 但礙於城市太大 就算過去了 也不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面🥹 這次還特地待久一些 ! 希望可以見到廣州或其他城市的女孩❤️ #大陸# #中國廣州# #政治立場與我無關# #廣州的美女記得私訊我#
Show more
0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没有弹窗广告